星期二, 八月 22, 2006

摄影版《读书》

要是现在还有人这样形容《老照片》,不知道冯克力作何感想?

至少在十年前,当沈昌文老先生接过第一辑《老照片》,随手一翻,脱口而出:“像《读书》啊!”冯的心里该是感遇知音的高兴。又不久,有人在《人民日报》著文评价:《老照片》是一本“新《读书》”。那时候,主事者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踏踏实实地落下了地。

为了打发编辑《图片中国百年史》因为篇幅、历史或者政治敏感等原因余下的近2500多张,山东画报出版社起意出一套丛书,当时设想了两个候选名字《往事与回忆》、《老照片》。筹办期间,总编辑汪家明嘱咐美术设计好好看看《读书》,以资借鉴。

不用说,《读书》的很多东西对于《老照片》都打下了印迹。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偷师?而当这一秘密被人识破,尤其是刚刚从《读书》杂志卸任的沈先生一眼看出,那个时候冯克力们的心里自是一方面欣喜,看来,终究还算有模有样。但另一方面,恐怕还是有些不安: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够不够格。

《老照片》当初有四个专栏:旧事重温——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;故时风物——怀旧;私人相簿——私人化历史叙述;秘闻片影——揭密。《老照片》的出版带动了中国“图文书”的热潮。她的发行量最高时达50万份,出版周期也又原来的丛书,改为季刊,到如今的双月刊邮局发行。出版至今,《老照片》都让人有所期待。应该说,她是成功的。

沈在时候的《读书》许多人今天提起来都还是心向往之,用一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话说就是:“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家园。”而1996之后的《读书》先是让人不安,接着不平,最后是无奈,最最后干脆忘了他的存在。

一本以摄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书竟然都会师法《读书》,这是那个时代的风景。也许,在这个意义上,冯克力乐得一直作摄影版的《读书》。不过,那个《读书》属于20世纪。

没有评论: